本报讯(记者杨连通讯员吕莉)长期以来,流动餐饮由于价格低,就餐便捷,拥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。但由于其卫生状况差,缺乏有效监管,具有发生群体性食源性疾患的高危因素,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。为此,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3年便在全省率先出台餐饮流动食品摊贩监管暂行办法,并在去年探索提出“两证一书一着装”规范要求,取得了良好效果,最大程度保障着群众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“头疼病”变成“顺心事”
市食药监局有关数据显示,全市共有流动餐饮摊贩2500余家,遍布在城镇街道的马路边上、街头巷尾,符合即时加工、即时消费特点的餐饮食品摊贩,拥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。
但不可否认的是,餐饮流动摊贩给人们的印象是低、小、散,脏、乱、差,既影响城市交通、市容市貌,又潜伏着食品安全隐患,是监管部门面临的一个难题。面对现状,市食药监局适时出台管理办法,创新管理模式,实行餐饮食品摊贩登记备案管理,经营者必须到县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方可经营。
操作中,县区食药监局具体承担餐饮食品摊贩的备案登记和监管工作,鼓励、支持餐饮食品摊贩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场所,依法从事经营活动。明确餐饮食品摊贩业主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,要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律、法规、规章以及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经营活动,保证食品安全,接受社会监督,承担社会责任,把小摊贩纳入合法框架里,真正使“头疼病”变成了“顺心事”。
“提心吊胆”变成“理直气壮”
以往,由于无证无照,再加上缺乏食品安全知识,游击经营户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。自市食药监局下发餐饮流动摊贩管理办法后,各县区食药监部门积极根据流动摊贩特点,制定按街道分片负责、职责到组的监督办法,使流动摊贩在制度的约束下规范经营。
以张北县为例,张北县食药监局首先向餐饮流动摊贩发出《通知书》和《标准》,限定时间,完成整改内容,达到餐饮标准,并进行健康体检。其次按街口、门口等集中区域,开展培训学习。再次,与餐饮流动摊贩签订《承诺书》,明确责任。最后,发出《流动摊贩餐饮备案证》,给每个摊贩免费发放两套统一制作的服装。
“通过各种措施,实现了‘在服务中监管、在监管中服务’的理念。”市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。与此同时市食药监局不断总结经验,探索创新管理模式,并于去年提出“两证一书一着装”规范要求,也就是要求各餐饮摊贩要统一悬挂备案登记证、健康体检证、食品安全承诺书,并且尽量统一着装,“凡事按照规定去做自然也就不必提心吊胆了。”经营户们表示。
“抱怨声”变成“点赞声”
“近几年街边餐饮摊点卫生好多了,有防蝇、防虫、食品保鲜等设备,摊点从业人员穿着利索、干净,这离不开食药监部门的管理。”李女士如是感慨,据其介绍,在她和各摊点从业人员聊天时,摊主都会明确自己坚决不去采购、使用腐败变质、酸败、混有异物或病死、毒死及死因不明的畜、禽、兽和水产动物,也从来不会使用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,或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。“这是为广大群众安全负责。”李女士总结说。
“我们摊点提供的熟食都会烧熟煮透,食品加工后到食用不超过2小时。”在张北县流动餐饮摊贩一条街上,摊主王明按照食药监部门要求,在食品加工以及经营场所、设施设备、食品采购、从业人员个人卫生上严格要求自己,让每一位就餐客户放心。
通过治理、规范和提升,餐饮流动摊贩经营行为得到了规范,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得到了加强,城市的形象得到了提升,广大消费者的满意度自然就得到了提升。正如桥西区赵斌所说:百姓的“抱怨声”早已变成了“点赞声”。 |